(1)专利每年摊销金额=150/10=15(万元)
土地使用权每年摊销金额=500/50=10(万元)
厂房每年折旧金额=400×(1-10%)/30=12(万元)
设备每年折旧金额=200×(1-5%)/10=19(万元)
固定成本总额
=150000+100000+120000+190000+387500
=947500元
产品A的边际贡献=1400×(600-400)=280000(元)
产品B的边际贡献=1000×(900-600)=300000(元)
产品C的边际贡献=1200×(800-450)=420000(元)
边际贡献总额=280000+300000+420000=1000000(元)
销售收入总额=1400×600+1000×900+1200×800=2700000(元)
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=1000000/2700000=37.04%
综合保本点的销售额=947500/37.04%=2558045.36(元)
A产品保本点销售额=2558045.36*(1400×600/2700000)=795836.33(元)
B产品保本点销售额=2558045.36*(1000*900/2700000)=852681.79(元)
C产品保本点销售额=2558045.36*(1200*800/2700000)=909527.24(元)
(2)计算调整生产结构后A、B、C三种产品的产量、边际贡献总额、甲公司每月的税前利润增加额。
产品A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=(600-400)/2=100(元)
产品B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=(900-600)/4=75(元)
产品C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=(800-450)/5=70(元)
按产品A、B、C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大小顺序安排生产,产品A的产量为2000件,产品B的产量为1500件,剩余的生产能力安排产品C的生产。
产品C的产量=(12800-2000×2–1500×4)/5=560(件)
产品A的边际贡献=(600-400)×2000=400000(元)
产品B的边际贡献=(900-600)×1500=450000(元)
产品C的边际贡献=(800-450)×560=196000(元)
边际贡献总额=400000+450000+196000=1046000(元)
甲公司每月税前利润增加额=1046000-1000000=46000(元)
CPA考试渐渐逼近,学习压力突增,如果能够有名师的指引和帮助,备考无疑会变得更加轻松。中公会计CPA培训班正在火热招生中,期待您的加入!小编推荐: